贵定县社:大力推进乡镇为农服务综合体试点建设
近年来,贵定县供销社不断深化供销综合改革,围绕“重建基层社、打造综合体、延伸服务链、提升新形象”思路,大力推进乡镇为农服务综合体试点建设,健全县域经营服务网络,壮大经济实力,完善服务功能,有效保障全县农资供给、赋能乡村振兴。截至目前,贵定县恢复重塑镇级供销社8个,创新村级供销社24个,基层社资产总额达到2291.91万元,同比增长53.39%;所有者权益总额达到769.02万元,同比增长169.02%。
强化联动搭建为农服务网络体系。一是搭建县级为农服务综合体。按照“1+N”的模式,通过资产置换、改旧建新、升级改造等方式,在县城集贸市场建成1个县级为农服务中心,服务保障全县农资保供、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产品产销对接、冷链物流产业发展等业务;同时,结合经营服务内容,在县级中心配备了农资直营店和农产品展示直营店,植入了农用化肥、种子、农药等农资用品,并同步提供测土配方、科学施肥等服务内容,全力保障农资供给,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为全县农产品产销对接、消费帮扶及832平台运营提供阵地支持。二是重塑镇级为农服务中心。以盘活农村低效闲置资产为重点,在对县供销社76宗农村资产进行核实评估的同时,整合国有资产资源,在农贸交易集中、产业示范集群和基础条件完备的镇街,按照“有证照、有场所、有标识、有人员、有收入、有为农服务项目”的“六有”要素,采取自建、股权合作、开放办社等方式,建设宝山、新巴、云雾、昌明4个为农服务中心,实现年销售收入达1826万元。三是创建村级为农服务点。持续延伸流通服务网络触角,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社有企业、农资经营主体、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发展作用,采用业务带动、合作发展、领办创办等方式,选择性改造服务覆盖广、经营体系全、营业收入高的农资店,支持动员带动能力强的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生产大户等创办业务强、服务好的村级为农服务站点16个,实现业务增长600万元以上。
整合资源拓展为农服务经营业务。一是为农服务主营业务成效显著。深耕农资保供业务,依托县、镇、村三级为农服务体系,形成了1个农资经营企业、10个农资化肥仓库、4个配送中心、79个经营网点覆盖全县、系统完善的农资经营服务网络。2023年,供应各类农资1.62万吨,依托基层供销社打造生产性为农服务中心2个、庄稼医院19个,领办农业社会化农民专业合作社4个,形成了以农资直供、科学施肥、种植技术服务和农机作业为重点的为农服务业务体系。今年以来,累计提供科学施肥、种植技术指导、农机作业等农业生产服务1.5万余亩次。二是农产品流通服务持续增效。引导和支持社有企业、基层社与全县40余家农产品生产企业和2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展示经营贵定特色农产品328余种,在广州市海珠区持续开展“三个定制”活动。同时,依托农校结合、社企联姻等方式,与贵州护理技术职业学院等学校和盛昌铝业、皇冠陶瓷、富磊石材等企业达成合作长期供应农产品。2023年以来,实现农产品销售332.57万元。统筹全县农产品用好“832平台、集黔优品、一码贵州”等电子商务平台,积极发展农产品网络销售,2023年以来,仅“832平台”实现全县成交额就达97.73万元。三是传统业务稳步恢复。整合社有企业和基层社门店资源,与县内大中型日用消费品供应商、代理商达成合作,利用宝山供销社、云雾供销社等镇级社和村级社资源发展供销超市,综合开展日用消费品流通服务。
共建共联共享为农服务发展红利。一是村社共建,强化与村集体经济合作。采取投资入股、合作服务、产业发展等方式加强基层社和村集体经济共建发展,充分发挥基层社的市场主体作用,在生产、供应、销售等方面带领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直接面向市场,带动音寨村、杨柳村等4个村社共建,带动村集体增收21万元,初步探索出一条基层社获发展、村集体经济有效益和农民群众得实惠的“村社共建”发展共赢路子。二是社社联建,构建产业发展联盟。通过农资供应、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产品购销、订单农业等多种形式加强与领办的3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合作,在产业发展上形成联盟,优势互补协同发展。试点工作以来,云雾镇平伐村供销社与贵定县高山云雾贡茶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发展,收购了839余户茶农的茶青36.2吨,营业收入达310万元,带领18余户脱贫户、边缘户实现年增收8120元以上。三是社农联结,筑牢利益共同体。通过县、镇、村三级供销为农服务体系建设,昌明镇古城村、新巴镇乐邦村、德新镇光明村、昌明镇黄土村、云雾镇铁厂村等12个村级社负责人从“客户”变成了“股东”“职工”,吸纳3507名农民社员入社发展蔬菜、粮油、茶叶等产业,社农联结形成稳固的利益共同体,共同发展助农增收,更好地推动了当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