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市社:创新发展业态 服务乡村振兴
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地方动态

安顺市社:创新发展业态 服务乡村振兴

  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安顺市供销社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紧紧围绕供销改革创新主线,突出“创新发展业态,服务乡村振兴”这一思路,精心谋划,攻坚克难,真抓实干,为农服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一、聚焦主责主业,抢占为农服务主阵地。一是在乡村建设以供销社为主导的“农村综合服务社”,通过对供销社原有经营网点改造、资产重组、社会加盟等方式,构建农村日用消费品、农业生产资料、农副产品、实用科技、移动电信等各种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服务社。2022年,创建供销便民综合服务示范店14个,建立农村综合服务社33个,为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了便利。二是推进基层供销社建设,重点推进乡镇薄弱基层社改造、村级供销社建设、基层社“三位一体”综合合作,积极与优质企业、金融机构、农民合作社、“村两委”等合作,共建组织、共育人才、共用资源、共营项目、共享成果,开展种养殖、加工及商品销售等业务,增强了基层社造血功能。三是强化产业基地建设,增加产业发展后劲,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平坝区供销社与广东农产品企业合作,在天龙、夏云、羊昌建立蔬菜种植基地,面积近2000亩,辐射带动1.5万亩,生产的蔬菜直供广州、重庆等市场。普定县供销社在朵贝茶之乡穿洞建立茶叶种植基地,面积1000余亩,经过精心管护,茶树长势良好,有望2023年能够采收。关岭县供销社在永宁镇中兴村建立经果林秋冬梨种植基地,面积1300余亩,2022年已挂果进入初产期,销售量达3.2吨;建立黑山羊养殖基地,规模300余头,年均销售额达100余万元。

二、坚持创新赋能,拓展经济发展新高地。坚持把深化综合改革作为推动发展的“关键一招”,强化联合合作,通过借梯上楼、借船出海、借鸡生蛋“三借”,破解缺资金、缺人才、缺场所等制约改革发展的“三缺”难题。一是推动基层组织更加“根深叶茂”。大力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夯实基层基础,织密服务网络。培育“三位一体”新型基层供销社53建立村级供销社28农民专业合作社15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28个、行业协会6个、乡村物流配送网点74个、为农服务中心12个、农村综合服务社46个、庄稼医院55,打造为农服务综合体12二是把项目建设作为发展供销经济的关键,加强对社有企业的规范管理,进一步完善机制,认真谋划、实施项目,提高盈利能力和带动能力。重点围绕“新网工程”、种养殖及加工、东西部协作、乡村振兴等领域,通过开展招商引资、申报项目资金扶持等形式推进项目实施。关岭县供销社招商引资合作共建项目“香满园植物食用油加工项目”已建成投产,实现年产量1.3万吨、产值2300万元;市供销社招商引资项目总投资1000万元的刘都华联大型生活超市已建成投入运营;市供销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实施的“乡村振兴直播宣传服务项目”一期已实施完毕,争取得到广州帮扶资金200余万元扶持;西秀区供销社与吉泓公司合作建设的有机肥项目建成投产,年生产有机肥1876吨,销售605.3余吨。三是激活基层社内生动力,按照“一体两翼”工作思路,探索生产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基层供销社发展模式,培育创建“三位一体”新型基层供销社省级示范社和市级示范社34个。基层组织体系逐步健全,基层社逐步发展壮大,成为供销合作社零距离助力乡村振兴的市场经营主体、服务“三农”和参与“三变”改革的主要承接体。

三、坚持一二三产联动,构建乡村产业新领地。发挥资产资源优势,积极探索“供销+”新模式,推动农业产业“接二连三”。一是扶持农产品企业,争取项目资金扶持。市供销绿色农产品有限公司、平坝区供销喜焱农特产电商公司、关岭供销乾丰贸易有限公司等企业,完善企业运营设施,创新运营方式,提高运营效益,3家企业全年配送农产品近1万吨,销售额近3000万元。二是创新产销对接方式,实施数字赋能。充分运用供销社自建直播平台和“832平台”、“一码贵州”、淘宝等电商台推进农产品销售。推进东西部协作,加强与广州市供销总社及其相关企业的对接交流,深入调研广州农产品销售市场,与广州市多家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在广州建立农特产品专区专柜和农产品市场销售档口。深入开展农产品“七进”,推进农校结合、农超结合、农企结合和消费帮扶。三是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市供销绿色农产品公司培育了以有机、绿色、地标等名特优生鲜产品为主的高端生鲜品牌“农鲜仓”和干货类农副产品品牌“美富兴”,在销售中极大提升了产品辨识度,增加产品附加值。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