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社:做强订单农业 助力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
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地方动态

贵阳市社:做强订单农业 助力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

发布时间:2021年11月29日 15:56  字体: 文字来源:贵阳市社  浏览量:414次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2020年以来,贵阳市供销社积极探索发展订单农业,依托社属企业贵阳供销电商公司在贵州省内11个区县,包括毕节市黔西县、威宁县、赫章县,黔南州都匀市、平塘县、独山县、长顺县,贵阳市息烽县、修文县,黔东南州榕江县,六盘水市六枝特区等地开展果蔬订单农业,面积达4.6万亩。通过订单农业、产销对接等方式带动省内5000余户农民实现增收100余万元,订单基地用工数超3.5万人次。

一、主要做法

(一)建立产销合作关系,提供生产、销售服务

围绕“种什么”、“怎么种”、“怎么卖”,大力推广“龙头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通过建立自有、合作生产基地等方式,向生产环节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以利益联结为核心的产销合作关系。上游端,与种植基地签订合作协议,提供种子、化肥,在种植期间开展无偿技术指导服务;下游端,通过自身渠道优势,找到买家,以销定产,在价格稳定的前提下,实现基地种植农产品的全部包销。

(二)转思路与拓市场并重,全力实现农产品销售、助推黔货出山

线下平台,多渠道推销售:发展生鲜配送供应链,直供农产品,在修文扎佐贵阳农产品物流园设立集采集配中心,为贵州省内多个区县生鲜配送公司提供集采集配农产品供应链服务,推农校对接、农企对接,并依托贵阳供销百合联线下社区网点实现农产品销售。

抓住州可以根据不同纬度海拔和市场供求关系,不同坝区不同时段与省外市场错峰种植的优势,重点开发粤港澳大湾区、川渝城市群、长江经济带、中南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等中、高端消费市场,逐步在这些区域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销售网点;同时积极拓展港澳、东南亚市场,与全国知名农产品出口企业展开合作,打通贵州农产品外销出口渠道。

线上平台,完善稳定销售渠道:在线下加强开拓市场的同时,积极开展线上农产品销售模式。依托贵电商微商城,开设“毕节扶贫馆”“望谟扶贫馆”“罗甸扶贫馆”和“贵州水果馆”等助推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利用“贵电商”“黔食荟优选”“马车队邻里”平台,采取“全城配”和“社区社群”两种配送方式开展市民生活必需品的销售和配送。

二、存在的问题

订单农业对稳定农产品价格、确保农民合理收益、抵御市场价格风险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成熟机制的发展依然存在许多问题。

(一)贵州农业发展本身特点问题

1.贵州省蔬菜种植受土地、海拔、地形、气候等影响不具备成本优势,种植基础设施、农技服务投入不足,品种单一,价格高,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2.贵州省蔬菜主要种植品种多为生产条件要求不高、生长周期短、换季快的品种,在还未打通外部销售渠道的情况下,单一品种大量集中上市时,容易出现本地市场无法全部消化,外地市场占领不了,出现“菜贱伤农”的情况。

3.贵州农产品产业化发展时间较短,农民技术积累不足,种植、流通各环节缺乏经验,造成农产品品相较差,商品化率低,标准化程度低。

(二)技术、人才问题

农产品种植技术不够,针对不同农产品,没有形成有效的种植技术措施和规范标准;在农产品市场营销、产品开发、标准化建设及品牌管理等板块的工作推动能力和人才储备不够,无法有效应对订单农业规模扩大和产销对接的实际需要。

(三)机制、管理问题

在规范提供种子、化肥农技服务的基础上,由于合作基地、合作社管护不到位,责任心不强,产销双方协作不紧密、不及时、合作机制不健全等原因,导致农产品不能达到交付的标准,品质上不去,影响长期合作。

(四)农产品市场波动问题

农产品产出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市场波动大,订单在形式与内容的严格程序上、在履约的难易程度与工业订单区别大,因此订单农业履约难度相对较大,风险相对较高。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坚持统筹谋划,形成农业产业链建设战略聚焦

1.优化上游供应链,形成核心产品优势。按照紧贴市场、因地制宜及适度发展的工作思路,聚焦全省蔬菜、瓜果、生猪等优势特色产业,紧密联系市场,不断缩短农产品供应源头距离,掌握优势产品资源,形成供应链核心竞争力,重点攻克肉、蛋、米、油等大宗农产品资源。

2.多终端资源整合,形成关键渠道优势。以营养餐配送业务为基础,加大农产品资源整合工作力度,做好农产品组织、供应商服务、仓储物流等工作,继续深化与海南科鼎等存量渠道的合作关系,加强对美团优选、十荟团等大型平台的业务拓展,逐步形成渠道优势。

3.多元化业务创新,形成公司电商业务优势。坚持以“传统电商+社区社群新零售+自媒体电商”等多种技术手段进行运营,发展产地直播带货模式;聚焦东西部协作和消费扶贫的政策红利,有效发挥火石坡供销产业园电商云仓的仓储、运输、分拣、打包等优势,通过拓展和参与“832平台”,与贵农优选及全省供销系统进行合作并掌握线上平台店铺资源。

4.业务系统化串联,形成供应链条优势。深刻抓住农产品流通高频、短效的特性,充分挖掘贵州农产品的地域化优势,通过公司优势的产品、渠道、服务和技术的系统性串联,全力打造贵州绿色农产品智慧供应链体系建设,形成具有供销特色的农产品供应链优势。

5.完善东西部协作机制,形成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条。重点围绕萝卜、南瓜、莲花白及莴笋等具有加工潜力的单品,逐步整合全省农产品烘干的存量闲置资源,以乌当火石坡供销产业园为基地逐步形成农产品加工的产业链条,支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中小微企业等发展产地初加工,推动上游订单农业发展,同时拓展下游销售终端,加工农产品由公司统一销售。

(二)坚持规范管理,健全基地系统性运营管理体制

1.推进生产经营产业化。推进基地种植农产品产、加、销全产业链建设,形成“农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经营体制,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2.推进全过程标准化。完善基地种植养殖模式,制定农产品行业(或地方)标准,严格实行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标准化生产和分级经营管理,确保农产品质量和安全。

3.推进教育培训常态化。组织农技专家,按市场需求和标准,强化对生产经营主体的培训指导,着力提升农产品商品化处理能力和水平。

4.推进产品认证品牌化。以提升供销社农产品质量和产业形象为核心,逐步建立供销社农产品品牌标准体系,推广品牌应用,加快对有规模的品种、基地及产品开展特色品牌创建,商标注册,有机农产品认证及产品地理标注。

(三)坚持联农带农,充分发挥供销社为农服务功能,实现示范效应、规模效应

有效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民”的模式,与村支两委、农村能人(大户)等以市场化方式共同投资成立专业合作社,组织农户开展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创新和规范其内部运营机制,解决其产、供、销各环节的问题,并逐步引领其步入良性发展状态。同时在专业合作社初期以流转部分土地为基础,建设示范基地,以市场需求为引导,进行科学化的生产排期和种植,整合供销系统农资、物流、流通等为农服务资源,规范合作社内部管理运营机制,将其建设成为农的综合服务点和示范点,逐步使其对周边农民形成示范效应和带动效应,带动周边农户参与订单种植,吸引更多农民入社,从而不断扩大农业产业发展规模,实现农业生产组织方式优化。


上一篇:锦屏县敦寨供销合作社第五次社员代表大会召开
下一篇:黄平县社:举办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宣讲会主题党日活动

相关文章

  • 六盘水市社:“黄心大洋芋”扬帆出海2025-01-10
  • 金沙县社:“三个坚持”谱写供销事业发展新篇章2025-01-10
  • 惠水县社:乡村土特产流入城区百姓家2025-01-10
  • 龙里县社:党建引领供销路 一心为农谱新篇2025-01-10
  • 凯里市社:市政府主要领导调研市供销社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