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市社:“三融合”服务乡村振兴践初心
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地方动态

毕节市社:“三融合”服务乡村振兴践初心

  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如何“坚持党建引领、聚焦村社共建”,充分发挥党支部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助推脱贫成果拓展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毕节市供销社始终坚持不忘服务“三农”宗旨,聚焦改革创新,探索“三个融合”(社社融合”、“社企融合、“社民融合)工作模式,把村级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和村级供销社综合改革有机效融合,充分发挥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持续深化供销改革,有效服务“三农”。

一、坚持“党建引领、村社共建”,夯实社社融合发展基础

社社融合就是指把村级供销社和党支部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融合发展。一是坚持“主心骨”不变,要按照毕节市委“四个留下”突出“选、育、管”三个环节强队伍,着力“留下”一支永远不走的工作队;突出“组建、管理、运营”三个关键抓领办,着力“留下”一个活力强劲的合作社;突出“造血、充血、输血”三种路径促发展,着力“留下”一份殷实厚重的村集体资产;突出“自治、法治、德治”三种方式抓治理,充分发挥自治的强基作用、法治的保障作用、德治的教化作用,着力“留下”一套高效管用的乡村治理体系的要求,积极探索“村党支部+供销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工作模式。按照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根据业态和产业发展情况,探索“一社融合多村”就是根据发展业态和农业产业状况,实现一个村级供销社融合多个村集体发展的模式发展模式,推动村级供销社与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融合,遵循“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工作思路,由供销社、党支部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供销社员工等共同量化入股等方式组建“新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标准化基地、农业服务规模化、农村现代流通网络”等集体经济合作组织,在基层组织建设、村级集体经济壮大、促进农户增收和持续增收、社会治理、巩固脱贫成果拓展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二是围绕乡村振兴多业态谋发展。围绕乡村振兴和服务“三农”的要求,在基层基础建设、社会治理、美丽乡村、农民富裕、农业产业、农民日用生活用品需求等方面多业态发展,多渠道创收,多方位带动发展。

二、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抓实“社企融合”机制创新

社企”融合主要指专业合作社与农业龙头企业、渠道商等的融合发展。一是加强指导和督促,各县供销社紧扣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在党组的领导下,抓好辖区内所属企业、基层社的综合改革工作为推动供销社综合改革提供组织保障。是理顺社企关系,密切层级联系,着力构建联合社机关主导的行业指导体系和社有企业(基层供销社)支撑的经营服务体系,严格社企分开、上下贯通、整体协调运转的双线运行机制。三是基层社依托龙头企业带动,在产业中找经营主体(龙头企业),在主体中找融合发展。坚持农副产品绿色、生态、品质,让消费者感受毕节农副产品的健康、营养和味道;坚持市场化运作,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用市场化手段做大企业、做强单品;坚持供销“搭台”,企业“唱戏”,充分利用和探索各大网络平台合作共享,争取省农产品销售专班支持,引进一批渠道商,让“毕货”“扬帆出海”,助推社务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三、坚持“农民实惠、合作共享”,做实“社民融合”惠农内涵。

一是抓利益联结。通过融合发展,强化村级供销社、村级综合服务社建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强化供销社系统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与社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间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激发内生动力撬动民间资本,实行相互参股、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形式,与农户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组织起来,抱团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和持续增收,促进农民富裕富足。二是抓“两业”促增收。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基层社及社有企业采取产权结合、业务连结、项目扶持等方式,吸纳各类新型农业经营服务主体、贫困户,立足当地优势资源,围绕农业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创建特色优势品牌,大力领办、兴办一批管理民主、制度健全、产权清晰、带动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将经营服务延伸至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重点在持续产业和就业上突破,密切与农民的利益连接,保障农民的收入。

通过党建引领发展,合作共建,融合发展,实现村集体经济积累壮大、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快速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基层组织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得到有力加强。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