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部协作铺就产业致富新“稻”路
——黔南州供销合作社纵深推进“广州市对口帮扶黔南州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项目”取得新成效
2021年,黔南州供销合作社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化东西部协的重要指示精神和粤黔协作联席会议部署要求中,充分发挥东西部协作对口帮扶部门、供销合作社作用,以消费帮扶为抓手,拓展“广州市场+黔南产品”合作模式,推进“广州市对口帮扶黔南州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项目”纵深发展,走出了“小小一粒米、致富新‘稻’路”。
强化组织方式,抓实产业带动
通过打造引领企业、壮大合作组织、建强示范基地,做好坝区“特”“优”文章。
一是做强引领企业。围绕“坝区抓高效、山区抓特色”的发展思路,立足都匀市平浪镇凯口坝区优质大米产业资源禀赋,以贵州佳穗绿色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为载体,优化社属农资公司、粮油公司资源配置。佳穗公司引领负责种植、加工、销售全流程把控,农资公司提供农资综合技术服务,粮油公司提供收储加工服务,全面构建“生产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产业闭环,推动社有企业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和有效运行。
二是壮大合作组织。推广“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脱贫户)”组织方式,将流转到的土地进行统一规划和布局后,承包给合作社组织种植,发动农户加入合作社,明确企业、合作社、农户(贫困户)在“优质稻+”产业链的位置、作用和收益,覆盖坝区周边1409户5940人,企业与合作社、与农户结成紧密的产业一体化关系,激发“优质稻+”产业发展持久动力。
三是培优示范基地。立足国家“优质粮食工程”战略和“贵州好粮油”行动计划,采取多种形式整合资金投入坝区建设,在都匀市平浪镇凯口坝区建成“优质稻+鱼(鸭)”核心示范基地1600余亩,春天引水插秧、夏季放鱼养鸭、秋天收鱼打米、冬季生态养田,全程采用“统一种植品种、统一肥水管理、统一病虫防控、统一技术指导”的有机种植方式,实现一坝多产、一水多用、一田多收。
强化技术支撑,抓实产业创新
通过创新绿色发展、推动产研融合、打造智慧稻田,厚植绿色生态发展优势。
一是创新绿色发展。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在凯口核心示范基地示范实施推广“优质稻+鱼(鸭)生态种养”“稻(油)+优质稻品种+无纺布生态旱育秧+机械化耕种+配方肥(有机肥)+绿色防控”等绿色节本高质高效技术,全面推进控肥增效、控药减害、控水降耗、控膜减污,示范带动推动水稻平均亩产量提高至500公斤、每亩节本增效200元左右。
二是推动产研融合。围绕“吃得饱”向“吃得好”的转变需求,与省、州、县农业农村部门及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贵州大学农学院等科研院所构建合作构建专家技术库,在凯口核心示范基地开展新品种试验展示、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混播种植抗病试验、频振杀虫灯诱杀示范、轻型栽培、高效间套栽培、肥效试验、优质稻栽培肥水调控和摊晒专用技术、加工混配及包装技术等优质稻生产专用技术的示范推广,实现问题就地攻关、技术就地集成、成果就地转化。
三是打造智慧稻田。依托农业物联网应用模式,利用传感技术、无线通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软件技术等方法对大米生产、加工、收储、运输、销售、消费全程进行实时记录,在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的同时,以二维码为载体,消费者只需扫描产品二维码即可直达“田间地头”,获悉大米“身家背景”,实现产品的正向可追踪、逆向可追溯。
发掘系统优势,抓实产销对接
通过塑造名优品牌、强化广黔协作、拓宽产销渠道,推动好米好卖。
一是塑造名优品牌。以“佳禾四季、穗穗飘香”为核心价值创建“佳穗绿产”公司品牌,形成“凯粒香”“凯溢香”有机大米品牌、“凯香米Ⅰ”“凯香米”绿色优质大米品牌,专注中高端产品塑造。其中,“凯粒香”“凯溢香”有机大米191项农残未检出,天然硒含量达到0.18mg/kg,“凯溢香”有机大米获得“第三届道米解香全国优质大米争霸赛中荣获优质产品奖”,佳穗公司获得“质量诚信企业”称号。全系列产品先后完成绿色产品认证、有机产品认证,有效带动提升优质米的产品附加值。
二是强化广黔协作。广州、黔南供销合作社广泛开展互访交流,推动社有企业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在打造“佳穗绿产”等黔南优质农特产品品牌、构建产业合作机制、开展系列宣传营销活动等加大对口帮扶协作力度,合力推进“广州市对口帮扶黔南州优质米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项目”。2021年,黔南“凯香米”得到广州市总工会、广州市供销合作总社、广州市协作办等单位重点推荐,列入《广州消费帮扶联盟广州市消费帮扶名库》,作为广州市帮扶黔南州“一县一品产业帮扶名库”产品(州级)重点推荐产品。2021年5月,面对广州新冠疫情反弹形势,广州、黔南供销合作社开通绿色保供渠道,佳穗公司主动参与到广州市荔湾区中南街(高风险地区)5.8万名群众大米保供工作中,累计保障广州市场大米供应51.66吨,其中,直供中南街道29.75吨。
三是拓宽产销渠道。整合发挥系统内外优势,积极融入广州市消费帮扶“大分销”体系,建立形成销售奖励绩效体系、差异化销售体系、大宗采销体系,推动黔南“凯香米”入驻广州市中洲农会、小鲜驿站、黄埔帮扶馆、黄埔同创馆、禾家助农馆 天河供销心选、天河明大馆、广州农科、花都掌鲜、花都善待家、广东省妇女联馆、绿野仙品馆、番禺多源生鲜、从化粤清香、生长地扶贫馆、品商供应链等40多家广州消费帮扶专馆。同时,开发投放“凯香米(高山流水)”“高原桥城米”“高山鱼稻”等系列新产品3个,新设计包装11个,投放广州地铁广告2期,参与线上线下推介活动20次。2021年以来,黔南“凯香米”在广州市场销售额已突破500万元。
强化利益联结,抓实产业带动
通过延伸产业链条、巩固产业帮扶、推动绿富同兴,健全产业带动机制。
一是延伸产业链条。在凯口核心示范基地,通过“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贫困户)”组织方式,坝区群众每年稳定获得“土地流转+就近务工+产业溢价”三重收入,稻谷价格由1.4元/斤提升到1.9元/斤,人均增收达6000元左右;按照30斤/亩鱼苗或10只/亩鸭苗的标准,为承包种植农户提供鱼苗、鸭苗,提升产业收益,助农增收600元/亩左右。
二是巩固产业帮扶。按照“龙头引领、飞地联结、入股分红、产业带动”的思路,立足“广州市对口帮扶黔南州优质米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项目”,在加强与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的同时,整合社有州农资公司、佳穗公司、粮油公司资源,建立统一品种种植、统一技术服务、统一订单收购、统一品牌销售的“四统一”机制,为参与优质稻种植的脱贫户提供产、加、销一体化服务,持续巩固与三都县、平塘县10个脱贫村的利益联结,带动优质稻订单基地4.2万亩,帮助产业覆盖区户均增收1000元左右,从利益联接上把脱贫户嵌入产业链中,实现致富目标。
三是推动绿富同兴。依托凯口大坝田园风光优势,发掘少数民族传统耕作文化,并从地方史志中总结提炼形成“产米精绝尽香稻,鱼米饶乐江南景”文化内涵,制定《家庭农场活动方案》,将科技要素、人文要素融、生态要素融入“优质稻+”产业链。市民可以认领一片土地,由合作社组织种植生产,通过溯源系统实时与市民远程分享“自家”田地种植情况,市民在获得有机大米、稻田鱼、稻田鸭等优质农产品的同时,还可参与农家乐、体验式田园生产等活动,探索推动传统水稻产业转型发展为融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创意农业,实现企业发展、村级增收、农民致富“三赢”。2021年8月19日,人民日报刊载《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多彩贵州 走向绿富同兴》一文,选用了凯口核心示范基地全景图,展示了“优质稻+”产业助力绿富同兴的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