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独山县供销社强化产销对接打通产业扶贫“最后一公里”
7月13日,麻尾镇黄后村,300亩香瓜基地里,一栋栋白色的大棚随着山间平地延绵远去,隔着老远,就闻到甜蜜的果香,听见劳作群众的讨论之声。不时有群众将一筐筐香瓜运出瓜棚,装上货车,个个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种香瓜我在行,搞市场,我就交给他们这些专业人士了。”基地负责人左荣强指着旁边一个年轻人笑呵呵地说到。
年轻人叫韦祖念,是独山供销社派驻黄后村脱贫攻坚驻村尖刀排队员,凭借娘家单位的资源优势,今年,他与村里的干部们一起承揽起香瓜销售的活儿,形成“基地种植+合作社销售”的产业模式,各挥所长,有效保证香瓜产业健康可持续。
“昨天刚刚往广州发了30万斤的香瓜,每斤单价3.3元,前两天也刚跟独山的两个开设消费扶贫专区的超市谈妥,现在香瓜已经上架销售了。”韦祖念一边指挥群众装车,一边跟左荣强“汇报”起香瓜销售情况。韦祖念说,凭借供销社的优势资源,香瓜除了批量发往东部沿海市场,还进驻本地超市的消费扶贫专区销售;同时,上架供销社运营的“独山农特产品体验馆”进行网上销售,多渠道确保种出来的香瓜卖得出去,卖到好价钱。
“经过近段时间的试水,销售渠道逐渐畅通,基地每天按需采收香瓜两万来斤,基本都是当天采摘,当天发货,不愁销路。到目前为止,总计销售了40万斤左右的香瓜,销售额在100万元左右。”听着韦祖念报出的一组组数据,左荣强频频点头,喜笑颜开。他说,有供销社帮忙拓展销路,自己省了不少心,能腾出更多精力专研种植技术,在提升品质上下功夫。
眼下正是夏季果蔬上市销售旺季,独山香瓜、茭白、茄子等一大批优质农特产品集中上市,种出来的果蔬如何卖得出去,卖到好价钱,做好产销对接尤为重要。
为此,独山供销社积极发挥部门职能优势,不断创新举措,强化产销对接,着力打通产业扶贫的“最后一公里”,实现了独山农特产品产销两旺。
“现在我们每天要发6到8万斤的茄子到广州,都是当天采摘当天发货。”在基长大坝上的茄子种植基地,看着一箱箱标有“粤港澳大湾区蔬菜保基地出品”的茄子搬上大货车,独山县供销社产业专班负责人蒙伦彬脸上露出笑容。他说,因为下种前就与广州的公司签订了收购协议,种出的茄子不愁卖。
该基地,是独山供销社旗下兴农公司的蔬菜种植示范基地。
下好产业谋划先手棋。去年以来,独山供销社深度参与独山全县农村产业革命,引进6家懂种植、有市场的农业企业到独山落地,与供销社旗下兴农公司、农产品营销公司联合成立股份制公司,以市场为导向,采取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建设蔬菜示范基地2800亩,带动群众蔬菜种植面积近30000亩,为全县优化产业结构打下了扎实基础。
连日来,位于上司镇筹洞大坝上的筹洞农产品集配中心门口热闹非凡,十多名务工群众有序分拣茭白,打包好的茭白发货前都将存入集配中心2000平米的冷库中,确保茭白新鲜。
“使用冷库时,我们仅需支付电费等少量费用,降低了企业的运营压力,让我们能将更多的资金用在刀刃上。”茭白基地负责人李世海如是说。
产销对接,流通是关键。独山供销社着力补齐流通短板,建成基长镇上道、上司镇筹洞2个农产品集配中心;建成公用产地型冷库4个,共计4750m³;建成日产10吨冰瓶库1个;购置冷藏车4辆(6.8米长、9.6米长各2辆);承接在建粤港澳大湾区蔬菜保供基地冷库3个,总库容10000m3。为独山当地农产品卖得掉、卖得远、卖得好提供了有力支撑。
“线上+线下”拓销路。独山供销社先后与广州、贵阳、南宁、深圳、虎门、重庆等地多家农批市场达成合作;并在北京新发地农批市场消费扶贫馆建有“贵州南大门·独山特色馆”;在广州黄浦区建有“独山消费扶贫馆”,在全国各地形成既能走量、又有品牌展示的稳定销售网络。同时,在独山县城2个农贸市场开设扶贫销售点,在两家大型超市开设消费扶贫专区,扩大农特产品本地市场占有率。
同时,以“五网五体系”(统筹“网端”,建立组织保障体系;布局“网点”建立公共服务体系;孵化“网商”建立主体培育体系;健全“网络”建立物流配送体系;开发“网货”建立品牌营销体系)为基础,做强农村电商,提高本地农产品“网货”转化率,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在天猫、淘宝、拼多多等多个电商平台搭建起销售渠道,构建起“基地+加工厂+网销”的产业链。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通过独山供销社产销专班共组织销售各种蔬菜4792吨,销售额1180万元;通过江南市场档口及南宁市场、海吉星市场、贵阳市场等销售蔬菜1561吨,销售额780.5万元;独山全县消费扶贫共完成销售额1.8亿元,带动贫困人口7214人。电商网络零售额(农产品上行)预计上半年完成350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3.8%;农产品上行单价3公斤以内由原来的每单2.5元降为2.2元。
(独山县供销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