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州供销社“绿色稻+”助推稻田“贵”起来
今年以来,黔南州供销社以全力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为主线,立足国家“优质粮食工程”战略和“贵州好粮油”行动计划,围绕农村产业革命深化“绿色稻+”产业链,促进传统水稻种植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调结构兴产业。一是整合资源建基地。紧扣“吃的饱”向“吃得好”的转变需求,依托社有企业贵州佳穗绿色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整合州农资公司、州社员股金服务社、州供销粮油公司等社有企业资源,以都匀市平浪镇凯口坝区为核心,建成“绿色稻+”核心示范基地1600余亩,构建“生产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产业链闭环。二是延伸链条增产值。依托省、州、市农业专家团队,引导单季水稻传统种植方式转变,构建“绿色稻+鱼(鸭)+菜”产业链,春天引水插秧、夏季放鱼养鸭、秋天收鱼打米、冬季生态种菜,实现一坝多产、一水多用,年平均亩产值提升2000元左右。今年5月,“都匀市平浪镇凯口绿色稻+蔬菜基地”被评定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
转方式树品牌。一是产业合作增实效。佳穗公司通过反租倒包形式,将公司流转到的土地反包给合作社,发动群众加入合作社,建立“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贫困户)”的组织方式,覆盖了周边1409户5940人。坝区群众在稳定获得“土地流转+产业务工”双收入的同时,还能获得产业溢价收益,稻谷价格由1.4元/斤提升到1.9元/斤,年人均增收2500元左右,企业与合作社、与农户结成紧密的产业一体化关系。二是有机种植树品牌。基地全程采用“统一种植品种、统一肥水管理、统一病虫防控、统一技术指导”的有机种植方式,实现良田、良种、良法、良制有机配套,形成“凯粒香”“凯溢香”“凯香米Ⅰ”等优质大米品牌,并先后完成绿色产品认证、有机产品认证,高端品牌大米的市场价格提升到30.8元/斤,进一步推动了“绿色稻+”产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发展。
畅产销助脱贫。一是飞地扶贫强带动。争取广帮资金1000万元,以飞地扶贫模式联结三都、平塘10个贫困村组建“黔南州供销粮油贸易有限公司”(州供销集团持股50.98%,10个贫困村共同持股49.02%),在都匀市“贵州山地特色农产品加工园”(都匀市小围寨办事处包阳村)建设日加工200吨稻谷加工厂(厂房面积2672.75㎡、办公仓储面积906.96㎡),将于今年6月投入使用。同时,佳穗公司先后与三都县周覃镇、平塘县大塘镇签署《绿色有机大米产业扶贫战略框架协议》,向具备优质稻产业基础的村集体按照高于市场价格0.3—0.4元/斤价格,订单收购稻谷,提升产业带贫能力。二是线上线下畅产销。整合发挥系统内外优势,抢抓东西部协作机遇,与省内外32家政府机关、国有企业、团餐企业、银行机构等构建稳定供应关系,在广州、深圳、贵阳等地建立品牌代理网络,组织产品入驻国家贫困地区网络销售平台(扶贫“832”平台)、“黔优名品”平台,形成稳定供销渠道。今年以来,在疫情防控中,州供销社充分发挥产业带动、企业联动优势,当好“米袋子”“菜篮子”保供稳价渠道主力军,累计组织供应大米57.32万斤、蔬菜38.84万斤,实现了不断档、不脱销、不涨价,佳穗公司被推荐列为全国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粮油公司被推荐列为全省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