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巩县社:探索为农服务新路径
近年来,岑巩县供销合作社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供销合作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紧抓全省为农服务中心建设试点机遇,以解决“谁来种地、地怎么种”为着力点,深度整合资源,创新服务机制,着力构建以县级为农服务中心为枢纽、基层服务网络为支撑、全程社会化服务为内容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探索出一条提质增效、富民强村的新路径。
一、强化枢纽功能,打造“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
针对为农服务资源分散、服务能力薄弱等问题,岑巩县供销社聚力打造集约高效综合性服务载体。一是建强县级枢纽。投入500万元改造老旧资产,成功建成为岑巩县农服务中心,集成农资配供、农机服务、日用消费品销售、产销对接等功能,形成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综合平台。二是升级基础设施网络。改造升级800㎡县级农资配送仓库,争取省级供销项目资金118余万元,自筹1200余万元新建、改造思旸、天马、注溪3个区域中心供销社和11个中心村级示范社,初步构建起“县级中心+乡镇直营店+村级服务点”三级供销服务体系,实现农资配送全覆盖。三是创新硬件保障模式。投入130余万元建成集销售、维修、保养、配件供应、技术咨询于一体的农机“4S”店,为全县农机提供全方位、一站式优质服务,夯实高效服务硬件基础。

二、创新服务模式,健全“全覆盖”农业生产服务链
围绕农业生产全过程,岑巩县供销社推动服务从单一环节向全链条延伸。一是做强农机骨干服务。争取到项目资金370余万、自筹资金200余万,购置各类大型农机27台,牵头成立农机协会,整合社会农机达200余台,发展会员51人,组建供销专业服务队15人。2025年供销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达1.7万亩次,涵盖耕、种、管、收全环节,其中无人机飞防7000余亩、机械化收割3800余亩。二是做优农资技物结合。与中化集团、磷化集团等签署总代理协议,引入“测土配方”上门服务,2025年销售肥料2000余吨,开展测土配方20次,组织种植养殖大户培训100人次,实现“农资下乡、技术到田”。三是拓展产销对接渠道。运营“岑巩供销”抖音号,利用“832”平台开展电商推销地方农特产品,累计线上销售额超100万元;与县委党校合作建设校内超市,为教学实践基地提供服务,线下产销协同发力。

三、深化利益联结,激发“村社共建”内生动力
为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岑巩县供销社探索建立紧密型利益共享机制。一是创新“村集体+供销社”合作模式。由村集体组织协调本地服务需求,供销社提供专业服务,并将农机服务营业收入的3%以上分红给村集体。2024年已与20个村合作,服务规模1.1万亩次,为村集体分红3万余元,2025年已与30个村开展合作,有效激发村集体参与积极性。二是推动服务下沉到村。依托3个中心乡镇社和11个村级社,大力推行农资保供、日用百货、农机服务、特许经营、财税服务“五到村”和农特产品“一进城”模式,供销财税服务公司已初步达成为6个乡镇40余个村级合作社提供财税服务的意向,助力规范村级财务管理。三是强化基层阵地建设。投入1200余万以注溪、思旸、天马等重点基层社新建、改造为抓手,确保经营场所面积不少于200㎡,并优化功能布局,恢复和强化了基层为农服务前沿阵地。
四、夯实发展基础,提升“可持续”运营服务能
着眼于长效发展,岑巩县供销社持续强化自身建设。一是整合社有企业。 按照“精干、高效、增益”原则,整合4家社属企业及8家基层社资源组建供销集团公司,推动从“分散经营”向“集群发展”转型,增强市场竞争力。二是建强人才队伍。 通过“内部选拔+社会招聘”,2023年以来招录专业人才16人,全系统人才达41人,35岁以下占比25%,较“十三五”末增长480%。同时通过“供销课堂”“农机技能培训”等方式提升队伍专业素养。三是培育区域品牌。规范使用“中国供销合作社”标识,持续优化“思州缘”“思州源”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推动思州茶、思州米等产品标准化生产,提升本地农产品市场竞争力。通过系列改革举措,岑巩县为农服务中心有效促进了农业节本增效,带动了集体经济发展,强化了基层服务网络,实现了为农服务能力与供销合作社自身实力的同步提升,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了坚实的供销力量。


贵公网安备52010302003647号